首页 > 农业要闻 > 通知公告
遵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字号:

  

 

  今年以来,我市食用菌产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有序推进,现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年,省农委下达遵义的食用菌种植计划是1.8亿棒,产量10.8万吨;我市自定的种植计划是3亿棒,产量21万吨,产值 30亿元。主要打造四大食用菌产业带:  

  东部区域建设羊肚菌、茶树菇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其中,湄潭县900万棒、凤冈县800万棒、余庆县800万棒;  

  中部区域建设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时令食用菌产业带,其中,红花岗区400万棒、新蒲新区300万棒、南部新区200万棒、汇川区600万棒、播州区8000万棒、桐梓县1000万棒、绥阳县1000万棒;  

  北部区域建设牛肝菌、马桑菌、大脚菇、灰树花、姬松茸等野生菌、珍稀菌产业带,其中,正安县900万棒、道真县12000万棒、务川县900万棒;  

  西部区域建设竹荪、冬荪等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其中,习水县800万棒、赤水市700万棒、仁怀市700万棒。  

  同时,重点建设播州、道真2个食用菌产业大县,并在道真自治县、正安县、务川自治县开展牛肝菌、马桑菌、大脚菇等野生菌品种抚育基地建设。  

  截止11月底统计数据,全市食用菌累计种植1.88亿棒、占省级年度目标任务1.8亿棒的104.4%,鲜菌产量5.95万吨、占年度目标10.8万吨的55.1%,综合产值12.63亿元(其中:种植产值4.82亿元)。全市食用菌生态化栽培技术示范10240亩、产量42300吨、产值40860万元;生态化栽培技术推广20000亩、产量61000吨、产值50000万元,其中:综合利用本地农林副产品7262亩、绿色与无公害生产16280亩、合利用废弃菌棒和菌渣17440亩。  

  预计2018年,全市食用菌累计种植2亿棒、占省级年度目标任务1.8亿棒的111.1%,鲜菌产量6.1万吨、占年度目标10.8万吨的56.5%,综合产值13.6亿元(其中:种植产值5亿元)。  

  目前,全市培育食用菌生产企业21家、合作社15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家,在田示范基地面积有4600亩。培育食用菌专业菌棒生产企业6家, 1000万棒以上规模化基地3个,100-500万棒规模化基地有14个,50-99万棒以上规模化基地27个。初步形成以播州区的贵州泉源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道真县的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安县的贵州华正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绥阳县的贵州云端农旅开发有限公司、桐梓县的遵义市益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习水县艺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科技创新有所增强,科技支撑水平有所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努力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以发挥产业扶贫效应,努力向龙头企业、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三位一体产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  

  二、市场分析  

  2016年,全国市场3683.6万吨,产值2689.3亿元,以香菇、平菇、黑木耳、金针菇、双孢蘑菇、毛木耳6种食用菌品种在市场占主导地位,占当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近80%  

  2018年到2020年,我国食用菌供给能力将逐步超过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导致大宗食用菌价格同比略低。  

  2018年,我市食用菌平均价格4.06.0/,其中:鲜香菇37/斤,鲜木耳3.03.5/斤,鲜羊肚菌6080/斤,平菇3.04.5/斤;干品香菇35.052.0/斤,干品木耳28.032.0/斤,干品羊肚菌700900/斤,总体价格比较平稳,部分品种价格季节波动大,主要原因有:  

  一是本市产业规模急速扩大。今年全市计划种植食用菌3亿棒,较上年翻两翻多,将导致进入市场食用菌量增加,势必造成食用菌价格滑坡。  

  二是受外地市场优质食用菌货源冲击大。广东、福建等省运往贵州的食用菌量大、品质好,冲击本地消费市场。  

  三是鲜品食用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由于本地食用菌以季节化生产为主,工厂化栽培尚未建立,生产不定点不定时,季节多茬出菇特点较为明显,导致生产运行成本较高,市场价格波动大。  

  四是栽培技术落后。种植区域遍地开花,导致公司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食用菌种植规模与产能、产值不成正比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各级政府认识有差距,行动迟缓。如政府营商服务不到位、服务企业主观能动性不强,对企业发展中存在困难轻视,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对一长两短认识不清晰,没有统一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如播州、道真的企业设计生产能力高,实际运行水平低。  

  (二)企业内生动发展不足,企业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好。企业自身科研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够。而相应的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缺乏沟通或院校缺乏可产业化成果。有的企业对产品、市场研究功夫不深,紧盯政府财政盘子,缺少市场话语权力,生产方式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要求,企业生存能力不强。  

  (三)金融门槛高,融资难。由于银行贷款需要担保,企业资产少,贷款难度大,加之食用菌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许多企业不愿意将有限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上来,限制了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四)技术服务人员缺口大,群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懂食用菌、爱食用菌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实用型、技能型、经营型人才缺乏,利益联紧不紧密,产业运行模式不够顺畅。农民观念转变慢,对食用菌产业瞻前顾后,担忧市场,担忧营销,农民的内生积极性未充分调动。  

  (五)农产品销售视野不宽。各级政府重视企业引进,研究市场不深、乏力,缺少进军重庆、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超市的视野,市场信息滞后、销售渠道单一,对农产品销售信心不足,担心卖不了。  

  四、建议  

  (一)突出发展重点,继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规模决定效益,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就没有市场。一是加大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力度,按照生产标准化、加工工业化、体验休闲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进一步扩大现有食用菌产业园区规模;二是加强规模化基地示范镇、村建设;三要进一步稳定、提升、扩大现有种植大户规模,培育职业茹农,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农民广泛参与脱贫致富。  

  (二)推广成熟模式,努力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结合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方向,重点抓好专业化菌棒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实现企业与农户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三)强化技术支撑,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要加强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重点培养职业菇农和有志于食用菌发展的农村青年。二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加快组建食用菌技术工程中心,用于强化技术体系和技术服务的构建,加强食用菌产业链条中薄弱环节的技术支撑,促进产业链条有效延伸,使投入产出比实现大跨越;强化示范,建设科研创新平台,使科研成果能够快速形成现实生产力;促进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培养人才本土化。建设集科研、示范、推广、科普等功能的平台,促进料可物化的成果(如菌种、设备、设施、菌需物资、生产能力等核心技术形成效益。加快实现本地珍稀食用菌种质资源(如大脚菇、黑鸡枞、马桑菌等)商品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突出精深加工,快速提高产业化程度。积极支持食用菌加工产业提质增效,不断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进行全产业链开发,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价值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开发以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强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利用残次菇及下脚料加工即食食品、休闲食品等,提升附加值。  

  (五)强化政策支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食用菌循环生产,倾斜扶持工厂化菌包生产。二是积极扶持开展循环生产模式的科研、推广投入力度,建立食用菌循环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发展。三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食用菌生产,形成政府引导、主体投入、市场运作、政策激励的良好局面。四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广泛利用展会、媒体、互联网等积极做好食用菌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商标注册、无公害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全市食用菌产业、产品的知名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