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加快遵义市茶产业裂变发展,进一步促进全市茶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激励机制、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产业集中。
(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茶产业在产能、规模、安全、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产能规模,提升品质,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产业化分工分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实施茶旅一体化,挖掘提炼茶文化,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培育和市场渠道薄弱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质量安全、标准生产、产品品质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战略谋划,打好安全生产及产业分工等基础,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四)各方参与,惠及大众。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推动茶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完善茶产业发展利益链接机制,让茶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红利,惠及更多茶农,助推脱贫攻坚。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19年底,全市投产茶园达到20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综合产值分别由2016年底的10.95万吨、85.11亿元、183.7亿元增加到15万吨、120亿元,250亿元,分别增长37%、41%和36%,共计带动6.3万人脱贫。2019年,全市加工企业集群达到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全面打造2-3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力争1-2个企业挂牌上市。大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全力打造“中国茶业第一市”,让遵义“干净茶”飘香海内外。
(二)年度目标
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投产面积160万亩以上,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9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2018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180万亩以上,总产量13.5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以上。
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投产茶园面积200万亩以上,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120亿元以上,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
(三)脱贫目标
2017年,带动1.5万贫困茶农脱贫,人均增收2750元。
2018年,累计带动3.7万贫困茶农脱贫,人均增收2880元。
2019年,累计带动6.3万贫困茶农脱贫,人均增收2985元。
三、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建设生态、高效、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以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六县为重点发展区域,播州区、仁怀市、习水县、桐梓县等县(区、市)为补充发展区域。
(一)以“遵义红”、“遵义绿”为代表的名优茶、大宗茶、出口茶生产基地
覆盖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播州、仁怀等县(区、市),包括子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道真硒锶茶等扁形、卷曲形、直条形、颗粒形等单芽及一芽多叶红绿茶产品,面积20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00亿元。以湄潭、凤冈等6个重点产茶县及播州区等区域,利用名优茶后期采摘原料为主生产的大宗绿茶、红茶,面积100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0亿元。建成出口茶基地50万亩,其中通过雨林联盟认证面积10万亩,涉及湄潭、凤冈等6个重点县及仁怀市,产量1万吨,产值4亿元。
(二)“以遵义大树茶”为代表的古树茶生产基地
覆盖习水、桐梓、务川、湄潭、道真、凤冈现有古茶树资源,突出大树茶资源,打造“遵义大树茶”品牌,涵盖习水大树茶、务川大叶茶等品牌,适当发展,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1000吨,产值4亿元。
(三)其他茶类及茶衍生产品
充分利用我市优质的茶树资源,开发黑茶、白茶、青茶及茶树花、茶食品、茶多酚、茶饮料、茶叶籽油、茶叶酒、桂花茶、桂花提取物、茶木耳等精深加工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年产值达到2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茶园提质增效工程
1.调整种植品种结构。围绕本地特色、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每年采取改植换种方式,降低福鼎大白茶、四川名山品种等比例,推广国内优良特色品种以及黔茶8号、黔茶4号等地方优育品种10万亩以上;至2019年,发展适宜市场产地需求新品种茶园面积达50万亩以上,促进不同茶区、不同海拔品种合理搭配,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夯实产业基础。
2.提高茶园标准化建设水平。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鼓励茶区增施有机肥。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瓮福、粒满丰、茅台、北京航天先锋等品牌茶叶专用肥。高效茶园可采取肥水一体精准施肥模式;每个茶叶主产县茶叶专用肥推广面积达到80%以上,非茶叶主产县达到50%以上;加大贫困地区茶农茶叶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提高茶园培肥管理水平,提高下树率,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高茶园专业化水平。至2019年,全市“三品”认定认证茶园达到90%以上,其中通过雨林联盟认证茶园10万亩;每年每个主产县建设茶下养鸡、茶下种植、茶旅等产业互动融合茶园以及出口基地5万亩以上(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10万亩以上),全市共发展50万亩以上;茶旅一体化示范基地50万亩以上;每年利用茶树修剪枝等茶资源实施综合开发等10万亩以上。
(二)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优化茶园生态系统。新种或改造茶园行道树、防护林,在茶园套种杉树、桂花树等树木,在茶园空间种草,建设林—灌—草的立体生态系统;每年主产县建设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推广面积1万亩以上示范点,全市共建设10个示范点、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每年套种桂花树1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茶桂花生态栽培项目。
2.划定核心保护区。每个主产县选择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山地多样性的茶叶生产核心区3万亩以上(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10万亩以上),全市共划定50万亩核心保护区;以县为主出台具体的措施,禁止有污染的企业进入,控制人流、车流进入量。
3.开展绿色防控。在核心保护区、出口基地、专用基地、产业融合基地、茶旅基地、高速公路沿线的茶园基地,广泛使用黄蓝板、杀虫灯、性诱剂,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主产县每县至少推广3万亩(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的县10万亩以上),全市每年不少于50万亩。
4.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支持湄潭、凤冈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余庆县以欧盟标准,整体推进符合欧盟标准的基地建设,全力打造50万亩出口茶生产基地,其中10万亩雨林联盟认证基地,以高标准的基地建设,推动大规模的出口。
5.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市牵头组织针对重点时段、重要区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在茶叶生产季节,坚决禁止使用催芽素、除草剂、水溶性农药等禁限用农药,实施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处,查处一处;推动以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为重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所有茶叶生产县全覆盖;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夯实“干净茶”基础。
(三)加工升级工程
1.实施品牌管理。集中精力打造“遵义红”、“遵义绿”、“遵义大树茶”三个公用品牌,落实市级层面管理措施,加快三大公共品牌使用企业授权力度,授权企业数要占到本区域企业总数的50%以上。
2.推进企业集群集聚。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吸引省外优强企业、省内工商民营资本进入茶行业,每年新增茶叶加工企业50家以上。培育龙头企业集团,支持“黔茶联盟”发展,支持在湄潭建设“贵州茶叶集中精制中心”,依托主要区域品牌,推动组建企业集团;鼓励支持企业集团与上游企业紧密分工合作,推动初精制分离和拼配数据化。
3.推进加工标准化。每年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开展新标准的宣贯工作,在茶叶生产季节开展各类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每年开展茶叶加工技术培训10次以上,培训1500人次以上;以茶叶主产县为主,每年春茶、夏秋茶生产前,完成对所有采茶工的采摘标准和技术轮训。推动开展QS(SC)认证、ISO、HACCP,GAP及雨林联盟认证培训,进一步提高茶叶企业对QS的认识和业务能力,每年各个茶叶主产县新认证QS(SC)企业5家以上(茶园面积30万亩以上县10家以上)全市共50家以上。
(四)渠道建设工程
1.推进茶叶的跨界融合。推进遵义茶与遵义酒、遵义旅游等行业,嫁接渠道、资源共享、互融互通发展。以好酒带好茶,协调推进遵义茶进入遵义酒的省外营销渠道,每年进入10个以上销售网点;以茶叶生产县为主,遵义茶全面植入遵义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立遵义茶营销窗口。
2.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以茶叶主产县为重点的茶区企业抱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西安、济南、青岛、太原等城市寻找经销商、代理商或建立营销窗口,依托遵铁集团,共建形象店,每年新建黔茶营销窗口10个以上;与沃尔玛、北京华联等大型连锁超市及老舍茶馆合作,每年新增营销网点50个以上。
3.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加大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品牌电商合作力度,推动“遵货出山”,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并走出国门;鼓励知名电商平台建立产地仓等直采模式,增强线上推广和线下服务,支持商务、供销、邮政系统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体系,整合全省各类电商资源,加快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和站点建设。
4.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支持联合利华、盾安集团、天泰茶业、怡壶春、福泰、博联等企业,以及湄潭、凤冈、正安、道真、务川、余庆等茶叶主产县的出口渠道建设,调整产品结构,开拓出口市场。
5.巩固提升本地市场。支持湄潭中国茶城建设,加快冷链物流建设,提升各项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带动遵义茶的外销。支持湄潭茶叶交易所尽早挂牌,尽快投入运营,建成全国茶叶交易集散中心;支持茶叶全面进入遵义酒店、特色餐饮、高速公路服务站等。
(五)品牌宣传工程
1.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茶事活动。办好一年一度“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市级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大规模主销区推介活动。全面植入省内生态文明论坛、数博会、酒博会等重大活动;支持以主产县为单位,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上海、重庆、济南、西安、深圳等主销区茶博会,积极参加“丝绸之路•黔茶飘香”系列推介活动及北京和上海等春季品茗活动;支持各茶叶主产县到省外主要目标市场的公园、茶城、社区、商业广场等地开展品茗推介活动。
2.营造良好的饮茶氛围。分不同层次开展茶文化“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每年各主产县至少主办5次,全市共开展40次以上;开展“五一”、“十一”以及节假日景区品茗活动;以遵义主城区和茶叶主产县为主,加快各类茶馆建设,发挥茶馆在引导茶消费、繁荣茶文化方面的窗口作用;支持美美茶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成为主城区展示茶产品、推介茶品牌、开展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3.加大广告媒体宣传。制作“遵义红”、“遵义绿”等主推品牌形象宣传片;支持市主推品牌到目标市场的主流媒体宣传推介。争取省内主流媒体长期宣传遵义茶叶品牌;推动各茶叶主产县和市主要区域品牌,把高速公路沿线、主要茶区、旅游景区、宾馆和餐饮企业等建成宣传推广遵义茶品牌的重要窗口。
4.做好茶文化、茶旅游、茶科技大文章。深度挖掘茶文化,保护茶文物,充实市、县两级茶文化研究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夯实茶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让茶区与景区深度融合;支持贵大茶学院建设。夯实市、县、乡(镇)三级产业技术支撑服务体系。
(六)改革创新工程
1.推广六盘水“三变”经验。引导农户茶园通过入股等方式,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集聚,让茶园资源变资产,让茶农变股东;每个主产县不少于面积1000亩以上的试点,进行示范推广。
2.大力发展“茶叶庄园”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流转茶园,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土地确权为抓手,推进茶园林权证办理和国有农垦茶场改革工作;建设茶庄园,吸引省内外消费者成为“茶园主”,带动茶消费及产业宣传,实现茶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茶园组织化水平。
3.大力培育专业队伍。在茶叶主产县推动积极发展茶叶采摘、除草、施肥、用药专业服务公司(协会)、培育一大批农民茶叶经纪人,推动茶产业关键环节的专业化分工,提高茶叶生产的劳动生产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公司(协会)从事技术培训、推广、新产品研发等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围绕“四个精准”发力
2017年起,强化问题导向,对6.3万人茶区扶贫对象给予精准帮扶,并鼓励支持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子,全方位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规模企业在市场拓展、电子商务、品牌建设、质量安全、茶旅一体、精深加工等短板上出实招、增实效;引导中型企业和微型小作坊,在生产发展、茶园建设、加工工艺、质量安全等方面提档升级;全面提高茶产业精准扶贫科学化管理水平,规范茶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市、县两级茶产业发展资金要倾斜用于适宜种茶贫困村、贫困户。
(二)政策措施
1.加大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产加销、土地流转、激励机制、金融服务等扶持政策,积极解决茶叶加工融资、建设用地指标等困难。利用全省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的契机,推动茶园林权证的办理,推动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增强茶产业融资能力;发挥省、市及茶叶主产县农业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加大对茶产业的融资支持。商检、海关、税务、农业(茶叶)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为茶叶出口企业服好务,力争实现大突破;支持湄潭茶场申报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抓好国有农垦茶场的深化改革及土地确权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争取省级产业扶贫基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及省、市、县、乡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及金融、企业、农户自筹等达到100亿元以上,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茶产业发展基金。
(三)组织措施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促进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对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定期召开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指导、考核、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推进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