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种养传统,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辣椒、食用菌、生态家禽、中药材等产业的同时,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早熟马铃薯、优质稻米、酒用高粱、方竹笋、特色生猪、优质肉牛、优质肉羊、精品水果、冷水鱼及山区池塘生态鱼等区域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推动特色产业做精做强,提升贫困地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促农增收、脱贫攻坚的“突击队”。
(二)年度目标
1.早熟马铃薯。2017年,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总产值3亿元。2018年,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万亩,总产量30万吨,总产值6亿元。2019年,早熟马铃薯生产基地发展到2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总产值7.5亿元。
2.优质稻。2017年,优质稻生产基地90万亩,总产量40.5万吨,总产值20.25亿元。2018年,优质稻生产基地发展到100万亩,总产量48万吨,总产值24亿元。2019年,优质稻生产基地发展到110万亩,总产量55万吨,总产值27.5亿元。
3.酒用高粱。2017年,酒用高粱85.6万亩,总产量21.4万吨,总产值15.4亿元。2018年,酒用高粱发展到89.6万亩,总产量22.4万吨,总产值16.1亿元。2019年,酒用高粱发展到93.6万亩,总产量23.4万吨,总产值16.8亿元。
4.方竹笋。2017年,方竹笋笋用林发展到117万亩以上,总产量4.6万吨,总产值5.26亿元。2018年,方竹笋笋用林发展到136万亩以上,总产量5.3万吨,总产值7.8亿元。2019年,方竹笋笋用林发展到165万亩以上,总产量7.3万吨,总产值10.6亿元。
5.特色生猪。2017年,特色生猪生态养殖出栏37.5万头,产值达到7.5亿元。2018年,生态养殖出栏50万头,产值达到10亿元。2019年,生态养殖出栏75万头,产值达到15亿元。
6.优质肉牛。2017年,优质肉牛出栏21万头,产值达到21亿元。2018年,优质肉牛出栏23万头,产值达到23亿元。2019年,优质肉牛出栏25万头,产值达到25亿元。
7.优质肉羊。2017年,优质肉羊出栏70万只,产值达到7亿元。2018年,优质肉羊出栏80万只,产值达到8亿元。2019年,优质肉羊出栏90万只,产值达到9亿元。
8.精品水果。2017年投产面积43万亩,产量53.3万吨,产值28.2亿元。2018年投产面积46万亩,产量56.2万吨,产值31亿元。2019年投产面积51万亩,产量61.3万吨,产值35亿元。
9.冷水鱼及山区池塘生态鱼。2017年,实现冷水鱼产量0.16万吨、山区池塘生态鱼0.25万吨,总产值0.4亿元、0.5亿。2018年,实现冷水鱼产量0.2万吨、山区池塘生态鱼0.5万吨,总产值0.5亿元、1亿元。2019年,实现冷水鱼产量0.3万吨、山区池塘生态鱼1万吨,总产值1亿元、2亿元。
(三)脱贫目标
1.早熟马铃薯。到2017年,带动0.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8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10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0.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1200元。
2.优质稻。到2017年,带动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10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7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11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1200元。
3.酒用高粱。到2017年,带动0.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235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267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00元。
4.方竹笋。到2017年,带动1.4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83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1.4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9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1.5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950元。
5.特色生猪。到2017年,带动0.6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8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1.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200元。
6.优质肉牛。到2017年,带动0.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3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0.6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
7.优质肉羊。到2017年,带动0.2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0.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
8.精品水果。到2017年,带动1.3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283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1.3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385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1.3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3578元。
9.冷水鱼及山区池塘生态鱼。到2017年,带动0.0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4500元。到2018年,累计带动0.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5000元。到2019年,累计带动0.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人均增收6000元。
二、产业布局
(一)早熟马铃薯。主要覆盖杭瑞、遵赤、遵重高速沿线,以播州区、习水县、仁怀市、赤水市、桐梓县、余庆县、凤冈县、红花岗区、汇川区、湄潭县等10个县(区、市)为重点区域,覆盖74个乡镇。其中播州区、习水县、仁怀市低热河谷地区为重点建设区。到2019年,习水5万亩,仁怀、余庆4万亩,赤水、凤冈3万亩,播州2万亩,红花岗、汇川、湄潭、桐梓1万亩,共计25万亩。
(二)优质稻。优质稻产业基地覆盖遵义市12个县、区(市)的102个乡镇,基地面积110万亩。其中贫困乡镇44个,贫困人口26.4万人。重点布局在二条线。娄山以南地区,80万亩,主要有:播州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绥阳县等7个县;娄山以北地区,30万亩,主要有:正安县、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桐梓县、赤水市等5个县。
(三)酒用高粱。酒用高粱产业基地主要布局仁怀、播州、习水3个县(市),到2019年共93.6万亩。重点布局如下乡镇:仁怀市大坝、三合、后山、学孔、茅坝、龙井六个镇乡;习水县良村、二里、二郎、仙源四个镇乡;播州区石板、枫香、平正、洪关四个镇乡。
(四)方竹笋。按照方竹生长特性,全市方竹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市大娄山山脉中段海拔
(五)特色生猪。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向贫困县倾斜”的原则进行区域布局。黔北黑猪:道真、湄潭、正安、习水、绥阳、桐梓、新蒲。
(六)优质肉牛。根据各区域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屠宰加工、脱贫任务等条件,构建布局合理、生产标准化、产业集群化的优质肉牛产业带,按照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将7个肉牛产业重点发展县(市、区)规划为优质特色肉牛产业带:播州区、桐梓县、习水县、务川自治县、凤冈县、播州区、正安县等7个县(区)。
(七)优质肉羊。围绕黔北麻羊、贵州白山羊主产区及辐射区域,按北部、东部、西部、中部区域规划打造7个养羊重点县(市、区)。北部务川自治县、正安县、道真自治县,西部习水县、仁怀市,中部播州区、桐梓县为重点县。
(八)精品水果。在15个县布局10个优势特色水果树种。形成以红花岗、道真为主的猕猴桃产业区,主要发展贵长、红阳、金圆等品种;以湄潭、余庆为主的桃产业区,主要发展春美、春雪、苹果桃等品种;以播州区、新蒲新区、湄潭、桐梓为主的柑橘产业区,主要发展红肉蜜柚、碰柑、杂柑、沃柑等品种;以播州、汇川、红花岗为主的葡萄产业区,主要发展水晶葡萄、摩尔多瓦、夏黑等品种;以湄潭、正安为主的梨产业区,主要发展圆黄梨等品种;以绥阳、习水、播州、道真、汇川、桐梓为主的李产业区,主要发展蜂糖李、空心李、酥李等品种;以绥阳、红花岗、桐梓为主的樱桃产业区,主要发展玛瑙红、黑珍珠等品种;以汇川为主的杨梅产业区,主要发展荸荠、东魁等,以赤水、习水为主的桂圆、荔枝等。
(九)冷水鱼及山区池塘生态鱼。全市冷水鱼种类有鲟鱼、虹鳟、大鲵等,主要分布在绥阳县、桐梓县、播州区、湄潭县、凤冈县、正安县等,优势区域布局在绥阳县、湄潭县、播州区、桐梓县、正安县等,并形成以绥阳县、湄潭县、播州区为核心的冷水鱼养殖圈;山区池塘生态鱼主要品种有中华倒刺鲃、草鱼、鲤鱼等,主要分布在赤水市、湄潭县等,优势区域布局在赤水市、湄潭县、播州区、务川自治县等,并形成以赤水市、湄潭县、播州区、务川自治县为核心的山区池塘生态鱼养殖圈。
三、工作重点
(一)早熟马铃薯。一是建立早熟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通过省级资金扶持,逐步在威宁县建立一级良种基地2000亩、二级良种基地2万亩,以满足全市25万亩种植需求。在种薯基地严格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做好绿色防控,生产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物理防虫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严禁检测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二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早熟马铃薯产业基地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万亩,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证认费用财政补助。三是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和膜上打孔等先进栽培技术,建立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完善冷链、物流、电商建设。建立冷库
(二)优质稻。各县与企业、合作社相互对接,积极的开展优质稻品种选育,推广丢秧、机插秧等轻简栽培技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严格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做好绿色防控,生产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物理防虫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严禁检测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环节;产业基地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给予认证费用财政补助,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0万亩。加强耕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精准模式先进栽培技术及稻+鱼(鸭、蟹、虾、娃)等种养集成适用模式,提升优质稻品质和增加单位稻田收入。建立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生产基地30万亩。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支持优质稻销售企业、合作社等营销组织在销区中心城市建立直销点、专卖店等销售网点。
(三)酒用高粱。以现有茅台酒用高粱基地为基础,建设无公害优质酒用高粱规范化高产示范基地。配套完善农田基本实施建设,稳定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区域酒用高粱规范化产业带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耕地资源从粗放型经营向高效开发、利用、培肥、集约经营型转移;水、肥使用从经验低效型向高效精准型转移;有机质循环再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提高10%。提高酒用高粱复合产量10%以上,增加复种指数25%以上。实施5万亩标准化酒用高粱基地建设,年产优质生产优质酒用高粱5万吨。
(四)方竹笋。2017-2019年三年共新造方竹基地63万亩,改造方竹地产林36万亩,现有企业实施技改4家,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新增加工能力710吨。
(五)特色生猪。以我市黔北黑猪种质资源为重点,建设完善“原种场(资源场)—扩繁场—商品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配套齐全的良种繁育体系,推进供种能力提升。原种场(或资源场)建在湄潭、道真,共建2个,扩繁场建在产业发展所有基地县,每县建1个,共7个。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家庭牧场扩能升级,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配套设施齐全的特色生猪养殖基地。到2019年,新增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100个。着力夯实饲料生产基础。根据地方猪种营养标准,研究开发特色生猪生产专用饲料。建设青绿饲料基地,促进特色生猪养殖节本增效。对现有饲料生产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升级,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到2019年,建成青绿饲料基地7.5万亩。努力提高加工水平。积极引导生猪“就近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推动生猪养殖基地县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生猪屠宰企业,确保特色生猪屠宰企业每县1个。大力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各精深加工企业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花色品种,提高质量档次。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引进特色猪肉精深加工大企业(或大项目)1个。
(六)优质肉牛。立足遵义本地特色肉牛种质资源,加强对思南牛、贵州白水牛、务川黑牛等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大力实施以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创建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建设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到2019年底,在凤冈、正安等2个重点县建成一批种牛繁育基地,新建(改扩建)优质肉牛原种场2个、扩繁场4个。建立优质肉牛良种繁育核心群0.4万头,保障全市年出栏40万头优质肉牛种源需求。整合退耕还草(林草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积极推广粮改饲、秸秆等农副产品的饲料化利用,扩大饲用玉米种植,切实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
(七)优质肉羊。整合退耕还草(林草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每县实施集中、连片人工种草0.75万亩,冬闲田土种草0.5万亩,共计种草1.25万亩。积极推广粮改饲、秸秆等农副产品的饲料化利用,扩大饲用玉米种植,切实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水平。对黔北麻羊、贵州白山羊等地方优良品种的核心区划定保种区,采取本品种选育;在非保种区,引进波尔山羊、努比亚羊、杜泊羊等品种在点上开展纯种繁育,在面上杂交改良,充分利用杂种抗病力好、生长快的优势进行优质肉羊生产。2017-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或对现有的种羊场进行升级改造,每县建成集“原种场—扩繁场”为一体、年生产种羊1000只以上的良种繁育场1个,7个项目县共新建(改扩建)种羊场7个,基本实现种羊自给。2019年在7个重点县根据产业布局,以乡镇为单位,完善肉羊配种点建设,由配种点为周边发情母羊进行人工授精,有效提高肉羊生产的良种覆盖率。
(八)精品水果。建立1个市级果树种质资源圃,收集与保存国内外优良果树品种和野生资源、发掘和创制优异果树种质、培育优新果树品种,总投资500万元。在5个县市分别配套建设母本园、采穗圃和种苗繁育基地,围绕15个重点产区县建设10个果树种苗生产基地,形成由果树品种选育到母本园、采穗圃和种苗繁育圃的生产体系。在15个重点产区县,改造300个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果园,配套完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推广简化修剪、绿色防控、生草栽培、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种植技术,推广面积41万亩;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更换品种改造低产园20万亩;建立立体套种果园面积5万亩。依托现有猕猴桃、桃、李、樱桃、梨等精品水果规模化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休闲、观光、体验、科普基础设施,融入山地旅游要素,构建一批“三产融合”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加强加工贮运能力建设。在15个基地县分别建设果品商品化处理基地,贮藏保鲜库建设:在重点果品产业基地建设大中型果品气调库或机械冷库群15个,全市果品保鲜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建立果业大数据中心、现代农业信息服管理系统,完善果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支持市场开拓与运营模式创新,壮大市场主体,形成有影响力的果品专业市场体系,实现产地与销地市场的有效对接。
(九)冷水鱼及山区池塘生态鱼。在开展冷水鱼、山区池塘生态鱼及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开发地方土著鱼类资源,建立水产苗种体系建设,调优结构布局,重点打造水产品品牌,以渔文化为载体并融入产业发展中,把生态、安全、休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新技术、新品种展示,集水产养殖、休闲渔业和美丽渔村等多功能为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渔业转型升级。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金融支撑。各县(市、区)要立足实际、精心组织,结合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种植习惯,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整合资金全力投入产业扶贫,保障项目推进的金融需求。积极根据区域特色产业需求申请产业扶贫子基金并狠抓落地落实。
(二)强化市场、品牌建设。深度结合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在提升农产品规模、质量的同时,引导产业主体参与“月月有活动”等展示展销,产品力争借助北京等地“遵义生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遵义绿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点、商超等模式,构筑起整体形象优良的线下品牌化经营网络。探索“大数据+现代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以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牵头打造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附加值。
(三)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通过政策激励培育大量懂技术、政策,知市场、营销,善生产、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释放农业生产活力,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让农民成为遵义农业的转型升级的真正实施者和受益者。
(四)强化产业链条延伸。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配套的农村服务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冷链物流运输等流通体系建设,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推动产品的营销推广。提升产品加工业能力。引导相关主体探索特色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切实提升产业效益。
(五)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基础设施,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根据产业需求在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工营销平台、冷链物流、市场建设等项目筹资上向区域特色产业重点县倾斜。强化风险防控,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精准对接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探索特色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收入保险等,确保扶贫产业稳定发展。
(六)强化科技成果应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选拔人才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强产业培训,坚持以农民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通过培育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术素养,提高工作效能。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不断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强化品种选育、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环境适时监控、病虫害远程诊断等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加快推进大数据全产业链应用,综合运用互联网、农业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机化水平,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农机化融合发展,以农机补贴为支点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及其应用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