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我市农业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比如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少,科技支撑薄弱等等,并针对性地就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委收到提案后,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结合当前我们正在奋力推进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工程抓好落实。
首先,向您通报一下我市农业工作的简要情况。“十三五”以来,我市明确提出发展遵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遵义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战略。近年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市农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农业主要指标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我市实现农业增加值385.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省(1860亿元)的五分之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09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62元)近2000元。
二是遵义新形象更加彰显。连续高标准承办了“贵州茶一节一会”和“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辣椒产业委员会”落户遵义。遵义农业新形象更加彰显,遵义农业发展成效得到各界的高度肯定。
三是农村改革亮点频频。全市土地确权工作完成进度80%,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00余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0%。全面开展了“三变”试点,涌现了诸如播州区“三变”+现代农业园区、凤冈县“土地流转+‘三变’”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以及“三资转换”等改革经验。特别是湄潭县首创的“确权定资产、确员定身份、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四确五定”改革试点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充分肯定,其做法被农业部编入《农村改革试点试验调研报告选编》,并送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四是经营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8000多个(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6家(国家级9家,省级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2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1个、省级示范社24个、市级示范社183个;家庭农场886个,种养大户近8万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0万亩。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谁来种地”问题正在逐步破解。
五是“接二连三”成效显著。着力推动农业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条,去年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346亿元,同比增长21.4%。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数达到52个,全市县级以上园区总数达到125个。启动的96个农旅一体化示范点有半数建成开园,接待游客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亿元。农业园区和农旅一体化示范点正逐步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观光、休闲农业的示范区。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目前遵义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有近600家、产品700余个、产地认证800余个,认证面积达600余万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个。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茅贡米业等19个件“中国驰名商标”、100余个“贵州省名牌产品”、170余个“贵州省著名商标”。
总体看,我市农业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始终保持了“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主线不偏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正如您的提案中指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程度与先进地区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我们需要结合我市农业实际,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关于您提出的建议:
一、关于“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全市着力于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抢抓省政府推进农业产业“裂变式”发展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契机,在全市“八大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按照进一步把优势产业调强、把区域布局调优、把经济效益调好的思路,更加注重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收入、做成效益。更加突出抓好茶叶、蔬菜(辣椒)、中药材、干鲜果、生态畜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到“十三五”期末,面积分别达到:茶叶200万亩、蔬菜100万亩、辣椒2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干鲜果240万亩,生态畜牧渔业产值达到245亿元),做优烤烟、酒用高粱、特色食粮、马铃薯、竹等五大特色产业(到“十三五”期末,面积分别达到:烤烟稳定在175万亩、酒用高粱稳定在100万亩、特色食粮在100万亩以上、马铃薯100万亩、新造竹林30万亩、改造7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0亿元)。
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以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为抓手,持续聚焦在“调”字上下功夫,着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持续加大低质低效籽粒玉米调减”为突破口,进一步调优、调顺、调好农业产业结构。
在重点区域(城区山体、辖区高速公路沿线、坝区沿线及其他重要节点范围)调减籽粒玉米种植,结合五大主导产业、五大特色产业进行改种,主要围绕种植茶叶、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经济作物和特色杂粮,同时结合生态畜牧业大县建设改种饲草,全市计划完成种草面积27万亩,还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景观绿化改造、增绿添彩工程。
全市计划在重点区域调减籽粒玉米种植50万亩,截至目前已落实玉米调减面积61.92万亩(其中城区山体3.78万亩、主干公路沿线49.93万亩、坝区沿线及其他重要节点范围8.21万亩),已经改种蔬菜11.23万亩、辣椒18.39万亩、退耕还林还草4.4万亩、中药材10.12万亩、烤烟1.5万亩、水果6.63万亩、干果0.4万亩、高粱2.97万亩、茶叶0.71万亩、竹0.5万亩、景观绿化0.59万亩、特色粮食1.1万亩。
二、关于“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广泛调整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作为突破口,可以有效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问题——“谁来种”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既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又要转变方式、优化运行,更要广泛调整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的理念,深入探索、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以合作和联合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们重点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这项工作的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和首要突破口,2016年全市已经完成了80%的工作任务量。今年要基本完成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平台。目前, 15个县(区、市)全面完成技术单位招标,241个乡镇全面完成耕地影像航拍(或卫星拍摄)和工作底图制作,完成157万户农户摸底调查,完成耕地实测1211万亩,进度为96%,调查成果审核公示签字确认进度达60%,承包合同签订进度为35%。
二是大力推动“三变”改革。在2016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7年我市“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已在15个县(市、区)全面展开,试点村达181个。截止目前,以土地、林地等资源入股近10万亩,以资金入股2000余万元,参与“三变”农民达2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3万人),参与农村“三变”改革的农民合作社128个、企业89个,开展合作项目129个。目前,我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各地分别探索出了多种改革成功模式。
三是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原动力。当前农业创业大时代已经来临,全市正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回乡下乡创业。同时,我们正在逐步引导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诸如农机服务队伍、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多元化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服务。
通过一系列措施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使农业发展产生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新动能。
三、关于“发展种养循环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议
当前绿色农产品日益受到市场青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健康农产品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全市各地都在探索推广各类绿色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下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推广。
比如“稻田综合种养”,我市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上与上海海洋大学进行合作,稻田综合种养从原来单一的稻田种植转变为“稻+N”共生产业。目前,全市“稻+N”共生产业模式主要有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虾共生、稻鳖(鱼)共生、稻鸭共生等模式。今年全市实施稻田综合种养的核心示范面积3万亩。由于稻田养鱼(蟹)不施用化肥、农药,大米的品质得到提高,稻谷价格是普通价格的3倍以上,还增加了鱼、蟹、虾、鳖、鸭的收入。每亩稻田的经济效益增加在5000—8000元,其效益是种植常规水稻的3倍以上。
比如,通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行“牛(猪、羊)-沼-茶(菜、果)”生态种养殖模式,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配套有大中型沼气工程处理设施的有36家,使农业生产废弃物得到再生利用,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大减少了农村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全市正在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推进减量化绿色生产。根据农业部统一部署,2015年我市启动实施了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目前各县均开展了行动试点。据我市《土壤肥料专业统计报表》统计,2015年全市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为17.55公斤,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市使用化肥总投入(折纯)22.25万吨,2016年需求化肥总投入(折纯)19.35万吨,说明2016年化肥需求量明显低于2015年使用量,这与目前倡导的到2020年化肥零增长行动趋于一致。
四、关于“着力做好农产品‘四抓’工作”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遵义农产品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一)大力创建品牌。近年来全市成功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4件驰名商标,使用品牌企业达到272家,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荣获“百年世博名茶金奖”,遵义获得了“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赤水金钗石斛、绥阳金银花、茅贡大粒香、凤欣米,辣椒蔬菜有贵三红、贵辣、大娄山等知名品牌逐步深入人心。
(二)大力开拓市场。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开设展销中心,在北京马连道建立了“遵义红”茶城茶庄,举办了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中国(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黔货出山”-遵义绿色农产品北京行展示展销暨招商推介会、“黔货出山”-遵义绿色农产品上海行展示展销会、遵义市绿色农产品(中心城区•各县市区)产销对接洽谈会等重大活动。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全国重大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2017年上半年,全市组织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的企业达1190家(次),实现现场销售额18616万元,促成现场采购协议265项,签约资金6.37亿元,达成意向合作协议490个,意向合作金额20.49亿元,较好促进了茶叶、辣椒、肉制品及粮油制品的销售。特别是“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和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遵义绿色农产品推介活动,有力提升了我市茶叶、辣椒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今年市级制定下发了《关于切实抓好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并与各县(区、市)农牧部门签订了《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任务。
一是加大抽样检测力度。通过加大农产品抽样检测,督促生产主体提升农产品质量。全市已建设电子监控点128个,上半年共检测蔬菜合格率99.39%、畜产品合格率100%。在现场抽检方面,有机肥料抽检合格率78.6%,兽药合格率86.36%。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上半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种子市场、农药市场、肥料市场、兽药市场、饲料市场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7项专项整治。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424人(次), 共整顿农资市场2320个(次),检查经营门店15430户(次),检查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企业812家(次),立案123件,结案126件,罚没款21.71万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15141.3元,罚款202035.1元)。有效打击各种涉农违法行为,整顿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保障了今年春耕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强化“三品一标”认证认定工作。开展业务培训奠定工作基础,对各地业务人员、基地、企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等600余人进行培训。今年在省农委下达任务基础上,增加“三品一标”认证任务量(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由191万亩增至230万亩)。目前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能够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关于“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园区’模式”的建议
农业园区是建设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主平台、主战场,也是农业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农业发展的“火车头”、“推进器”和“发动机”。近年来,全市紧扣“现代、高效、示范”这个主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要素资源集聚,大力推进省级、市级、县级3级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在建的县级以上农业园区达155个,其中省级园区56个、市级园区9个、县级园区90个。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园区运行态势总体良好,155个园区预计完成投资84亿元,实现总产值117亿元,总销售收入93亿元。
同时,在“大数据”战略背景下,全市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其中农业园区就是主战场、主平台。目前,已结合贵州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遵义市“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行动推进计划》及项目表,2015至2018年,计划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项目31个、投资4.2亿元。编制了《遵义市现代农业大数据云建设项目预算表(2017-2019年)》及22个项目,计划预算经费7010万元。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遵义市分公司、上海中信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探索了遵义市“互联网+农业”建设规划,形成了“遵义市农产品溯源智慧云”规划方案草案。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园区”方面,目前全市园区中有22个示范点在生产管理上运用物联网技术,全市种植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生产管理面积达31020亩,有40个示范点开展了电子商务,电商销售收入预计达8700万元。还有部分企业应用光温水自动控制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病虫害(疫病)预警系统等智能技术装备,探索构建远程可视化系统、无线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等。
六、关于“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孕育新型农民”的建议
近年来,全市通过系列措施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88000多个(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6家(国家级9家,省级12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26个(今年上半年新登记55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1个、省级示范社24个、市级示范社183个,家庭农场886个(上半年新增280家),种养大户近8万户。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10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2017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预计达到210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同时,进一步探索创新“产业+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等利益共享模式,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合理科学的利益链接机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以及村集体的形式加入发展产业、带动生产,让农民从“旁观者”真正转变为“参与者”。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素质提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2017年已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680人,完成生产经营型农民资格认定448人。
七、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议
近年来,全市通过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禽、种畜“四种工程”、建设遵义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等工作,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近5年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培训农民19.2万人次,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市、县(区)、乡(镇)三级农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全市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3个、省农业丰收奖14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98%。下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继续实施“四种工程”,积极引进、筛选和培育良种,加大地方特色优势品种资源的保护和选育,提高良种自主开发和生产能力,依托遵义市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子生产原原种、原种、商品种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和种禽、种畜市、县、场(站)三级良繁体系,全面提升良种的自给能力和覆盖率。
同时,大力推进农机化生产。近十年来,我市共争取和投入农机化的资金6.8亿元,直接拉动农民投资5亿元,累计补贴各类农机具14.41万台(套)。我们重点下力气推动水稻的机耕、机收,集中突破机插秧这一水稻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同时油菜生产机械化、茶叶生产机械化也取得较大进展。我市农机装备迈入结构优化新阶段,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农机快速增多,目前全市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448台、502台,谷物烘干机、农作物植保飞机等新型农机也在快速增加。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机手、农机大户、农机协会、种植大户发展迅速,农机服务模式从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以服务自身为目的的单一服务,发展到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现已具有合法资格的农机专业合作社88个,社员1713人,年作业服务面积1—2万亩的合作社4家,农机户9.344万户。农机社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有效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下步我们将优化、壮大农机装备,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探索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模式,提高农机装备和服务水平,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
李刚委员,我市农业发展的虽然还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也拥有机遇。“十三五”期间是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农业农村工作部署,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主线,秉持“大农业”理念、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逐步走出一条符合遵义实际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希望您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我市农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