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遵义市委:
贵委委员提出的关于《关于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建议》的建议已收悉,感谢贵委委员对我市现代化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及建议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为统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实现了“农村不断变美、农业不断变强、农民不断变富”。我市农业工作总体推进有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6农业增加值达370.5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粮、畜、油、烟等常规农产品产量全省领先。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及种植习惯,初步形成发展壮大茶、蔬菜(辣椒)、生态畜牧、干鲜果、中药材,优化发展烤烟、酒用高粱、马铃薯、特色食粮、竹的产业格局并形成一定规模。其中茶、辣椒等产业已成为引领我市农业快速增长的重点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5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56%),农业机械化率30%。农业园区发展欣欣向荣。全市园区总数155个(其中省级园区56个),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80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壮大,总产值33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成功引进联合利华、广东温氏、华西希望等大型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56家。
二是农村建设不断进步。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7%。乡村公路、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等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村村通油(砼)路、乡乡有客运站;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95%农户用上自来水;通电率、电话覆盖率、广播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100%、100%、87.4%、93.4%,率先在全省实现移动4G信号乡乡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纵深推进,已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居),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体育运动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三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常住人口331.5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3%,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10109元;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3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25%。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610.07万人,参合率98.30%;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参保人数302.3万人,农村居民参保率为97.81%;60周岁待遇领取农村居民905147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规模小、效益低。全市乡村户数为182.1万户,耕地面积1264万亩,户均耕地6.6亩,种植50亩以上、养殖大牲畜100头以上规模经营仅占10%。二是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重。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农村垃圾、污水处理不足;农业内源性污染依然存在,化肥农药利用率有待提高,农膜回收率不高,畜禽粪污、农膜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民、农业和工人、工业的区别就在于标准的执行和从业人员的技术素养,而我市农业生产依然主要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从业人员学历参差不齐、技能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难以提供高标准、高质量、大规模农产品,同时由于收益低下,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流失,从业人员素质再次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四是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2016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为19.9亿元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620.9亿元的3.2%,产值发生在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占比低,产业链条急需延伸。五是农村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由于起点低、标准低、覆盖率低等原因,田间设施综合配套建设还滞后,农业装备不强。
三、下步打算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提质增效
一是调整产业构架。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在现有产业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区域布局,重点推动茶、竹、辣椒、烤烟、构树等产业提质升级、创新突破。按照省委1号文件“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兴奶业、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模式引导畜牧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提升畜牧业占比。二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坚持把市场化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基本的准则,始终遵循山地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吹糠见米、良性循环”的思路,推动产业集聚。优化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土地向产业集中”,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土地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以规模基地为核心推动适度规模发展。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上项目,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强化产业优质、安全、生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裂变发展。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运输等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渠道,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换代。四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对接市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加工企业集中打造加工产业集群。五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大景域、大景观、大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养单一功能向“优势产地+原产地加工+观光农业”的转变,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突出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以“泉涌”工程为着力点,全面提升有效供给。一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健全检测体系,强化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建设,实现风险农业投入品全部检得出、检得准,提升监测能力和水平。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追溯体系,实现农业投入品精准管控和使用监测参数全覆盖。建立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围绕黔北麻羊、黔北黑猪、赤水乌骨鸡、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和特色优势农产品辣椒、高粱等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和重点产业,修订和完善一批质量标准、规范和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构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三是建立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强化大数据技术在质量控制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
(三)加强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农业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全力提升农村水、电、路、讯、房、寨,建设标准高、质量高、覆盖范围广的基础设施,逐渐缩小城乡公共设施差距。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退牧还草工程、“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等,依法依规整治库区网箱养殖,实现网箱养殖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让绿色农产品能够持续发展、长久供给。三是加强农业生产风险防控。通过健全保险体系、市场化运营防范市场风险,强化基础建设防范自然风险,建立健全动植疫病防控体系防范疫情风险,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防范环境风险。
(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集体财产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广湄潭县“确员、确权、确股、确管,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的“四确一建”的改革路径和“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五定”改革成果;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加快推动“三变”改革,扎实抓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拓展提升“三变”改革内涵、外延,促进农民向市民、产业工人转变,由一种身份转变为一份职业,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三变+N”。强化财政支农改革,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财政涉农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探索将项目资金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精准用于路、电、讯、水以及生产基地厂房、冻库、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二是培育引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激励和培育,大量懂技术、政策,知市场、营销,善生产、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将会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能够有效的释放农业生产活力,推动供给侧改革,让农民成为遵义农业的转型升级的真正实施者和收益者。三是扩大开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高标准办好“贵州茶一节一会”、“遵义辣椒博览会”、“遵义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等展会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北京茶两展一节”等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好产品好产业推介出去,将好企业好主体引入进来。
(五)推动园区建设,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平台
按照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化、运作市场化、产品标准化、加工集群化、示范精品化、目标国际化的要求,合理布局,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基础设施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覆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具有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旅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结合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以茶、竹、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特色种植的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带,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六)强化科技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不断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强化品种选育、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环境适时监控、病虫害远程诊断等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加快推进大数据全产业链应用,综合运用互联网、农业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提升农机化水平。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农机化融合发展,以农机补贴为支点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及其应用模式。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
(七)强化品牌、市场,提升营销水平
坚持围绕市场,紧盯产品营销,扩大市场占有率,让遵义众多绿色“宝贝”走向市场,让遵义绿色农产品的好声音传向千家万户。一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瞄准北上广深渝等重点目标市场,建立高效运营的“遵义生态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市内要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冷链物流项目;建立统一标识、统一门头的绿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点;强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菜篮子”平价体系等模式,构筑起整体形象优良的线下品牌化经营网络;探索目标价格保险保障机制,规避、转移市场风险。二是强化宣传营销。举行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宣传营销活动,确保“月月有活动”,持续发力打造茶叶、辣椒、地理标志产品等绿色生态的产地形象;推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抢占新兴销售渠道。抢抓国家农村电商试点机遇,积极探索“大数据+现代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大力引导农产品企业建立网络销售渠道,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营销巨头合作,开启农产品电商模式,搭建为农服务新载体,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一批绿色农产品成为“网红”,促进“农货出山”、“网货下乡”融合发展,把遵义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实现电商惠农。三是强化品牌建设。扩大已有品牌知名度,确保产品质量、服务维护品牌,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重点打造“遵义红”、“遵义绿”、“遵义大树茶”、“茅贡米”等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附加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