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要闻 > 通知公告
遵义市农业委员对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51215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字号:

民革遵义市委: 

贵委委员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建议》(以下简称提案)已收悉,感谢贵委委员对我市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化肥和农药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据遵义市统计年鉴显示,近三年来耕地面积保有量始终保持在1260万亩以上(如果算上复垦指数,将超过1800万亩)。粮食产量保持在310万吨左右,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4强。为确保农业供给制结构性改革和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以及农产品安全,农业生产必要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可或缺。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化肥农药的使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一定的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化肥使用基本现状:根据遵义市统计年鉴和贵州省统计年鉴,2016年遵义市耕地面积为84.31万公顷,合计1264.65万亩,化肥用量21258.76吨。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后化肥用量为16.81kg/亩。同期全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21.90kg/亩。两者相比较:遵义市亩均化肥用量为全国亩均使用量的81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农药使用现状:2016年统计数据:遵义市耕地面积为84.31万公顷,合计1264.65万亩,农药用量为3680吨。按照耕地面积计算后农药用量为0.29099公斤/亩,当年全国平均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为0. 8805公斤/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污行动的主要工作开展及成效。我市近年来对化肥和农药施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高度重视,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实施农业面源的污染综合防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着力化肥减量行动。一是积极争取耕地休耕项目。2017年全国耕地休耕项目200万亩,其中贵州省20万亩,占全国的10%。我市向省农委积极争取计划实施8万亩,最后省农委批复给我市5万亩,占全省总量的25%。项目实施规划已经完成,正上报省农委批复。按照2016年耕地每亩施用化肥16.81公斤/亩计算,4万亩耕地每年可以减少化肥用量840.5吨。休耕通过种植有机肥,不断培肥土壤,提高土壤养分,今后的耕种中也能减少化肥的用量。二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我市近三年来每年安排夏季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60万亩,秋季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0万亩,总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10万亩。通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技术,推广配方肥、专用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逐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可减少化肥使用量,按照每亩减少2公斤化肥计算,410万亩可减少不合理施用化肥8200吨。三是积极推广绿肥种植。我市每年推广绿肥种植面积60万亩,按照平均每亩生产绿肥1000kg,可减少化肥用量6kg以上,60万亩可以减少化肥用量3600吨。四是引导广大农户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有机肥源。按照平均每亩还田300kg秸秆,每亩地可以减少化肥用量3kg,全市秸秆还田面积390.23万亩,可以减少化肥施用1.17万吨。五是推广施用有机肥。引导农民积极施用农家肥、畜禽粪便以及商品有机肥。根据调查数据,平均每亩按施用商品有机肥30kg计算,每亩可以减少化肥用量1.5kg左右。全市推广有机肥施用面积800万亩,减少化肥用量1.2万吨。 

2.着力农药减量行动。一是围绕主要作物重大病虫,大力实施绿色防控。2016年,我市共创建水稻、茶叶、辣椒等作物绿色防控示范样板16个,其中:水稻示范点10个,茶叶示范点4个,辣椒示范点2个,安装应用太阳能杀虫灯2600余台,性诱捕器1560余套,有效控害面积19.842万亩,安装使用色板,有效控害面积8.5万亩。在茶叶优势区开展的“灯诱、色诱、性诱、食诱+天敌控制+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控模式和在设施蔬菜开展的“防虫网物理阻隔+灯诱、性诱、色诱+植物免疫诱抗+生物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控模式已逐步被园区和种植大户接受。2017年,全市已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点32个,防控示范面积29700亩。其中:水稻防控示范点7个,示范面积6900亩。全方位、多层次地带动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充分发挥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利用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网络、技术、资金优势,引导特色种植基地、农业园区、种植大户、农民共同参与,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实施杀虫灯、色板、信息素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了绿色防控技术到位率和防控效果。三是项目带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快速发展。从2014年以来,通过连续3年实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357万元,购买植保机械和扶持植保服务组织,快速提升了全市统防统治装备水平和作业效率。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组织95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200余台,日作业能力30000亩。2016年共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92.46万亩次,其中水稻45.53万亩次,玉米10.32万亩次,茶叶17.68万亩次,蔬菜16.35万亩次,中药材2.58万亩。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中央、省制定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文件精神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遵义市“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方案》, 

 结合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实际,不断强化措施,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确保到2020年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和科学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目标。 

二、关于农膜过量使用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问题 

(一)关于我市废弃农膜利用现状。遵义市近两年农用塑料薄膜用量为0.897 kg /亩,比贵州省平均水平(0.725kg/亩)高0.172kg/亩,但比全国平均水平(1.140kg/亩)低0.554kg/亩。使用量大的是烟草种植、蔬菜(辣椒)种植和塑料大棚等。 

(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情况。一是加大宣传,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向农业生产者宣传废弃农膜的危害,回收的好处和基本政策,让农业生产者逐步形成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思想意识。二是将应用可降解地膜列入主要推广技术范围,加快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三是加大在烤烟、蔬菜、马铃薯等大田作物开展农田残膜回收示范。在烟草等设施农业重点区域开展废旧薄膜回收行动,不断扩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废弃农膜回收储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四是不断加大市县财政对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的扶持力度。2016年,遵义市人民政府列支3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地膜回收利用项目),在务川县、正安县、凤冈县、道真县、绥阳县、桐梓县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加大对废弃农膜的回收利用。播州区和湄潭县县级财政投资建设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厂已经开始对废旧农膜进行回收加工。今年我市制定了《遵义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遵府办发〔2017〕45号),方案明确将逐年加大对农膜回收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到2020年,我市农膜回收利用率将超过90%,基本解决农膜污染的问题。 

三、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我市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一直高度重视,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纳入洁净家园和清洁乡村示范点创建工作内容逐年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从2015年开始,我市在原遵义县松林镇、湄潭县洗马乡试点开展了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任务的“清洁乡村文明行动”新型农村垃圾处理模式。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在公路沿线以及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修建垃圾收集设备(垃圾收集屋、收集箱等),定期向村民收取一定费用的垃圾处理费(每户村民按照人均5-8元/月),以村小组为单位配备环境卫生宣传监督员,教育引导村民及时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洁房屋,将垃圾放入垃圾收集屋。同时乡镇筹资购置封闭式垃圾收集车,定期对乡村垃圾进行收集、转运和处理。这在当前是一种较为可行的环境治理模式,通过向村民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既部分解决村级组织环境治理的经费难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主人翁意识。 

(二)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城乡垃圾处理的市城管部门(市城管局),近年来通过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了“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并在部分乡镇开展了试点。一是今年3月30日,市城管局下发了《遵义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攻坚工作方案》(遵城管发〔2017〕48号)和《遵义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指导意见》(遵城管发〔2017〕49号),指导各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二是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加快推进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建设,为“村收集”工作打下基础。目前,赤水市乡镇垃圾中转站已基本建成,习水县已建成14座垃圾中转站,正安县已建成13座垃圾中转站,绥阳县已建成5座垃圾中转站,湄潭县、桐梓县大部分乡镇安装了环保式地埋桶。 

(三)主要做法:一是采取PPP模式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例如:凤冈县将农村生活垃圾纳入凤冈县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采取PPP模式进行建设,目前正在进行项目招投标;习水县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与城镇垃圾收运系统二期、边远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工程等打包,采取PPP模式一并实施,目前正在完善方案和可研。二是先试先行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例如:南部新区以龙坑镇八里社区等5个村(居)为试点,统一采购、统一实施,目前正在进行设备招投标;正安县以和溪镇马鞍村为试点,目前正在完善文化墙、宣传标语、收集设施摆放平台等基础设施。 

下一步,我将按照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工作要求,以全面实施“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计划为契机,不断完善工作方案,积极争取和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在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 

四、关于砂石场(建筑石料场)污染环境治理的问题。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市环保和国土部门将从几个方面强化对问题的治理。一是市环保局将进一步加大对砂石行业的监管,将辖区内砂石企业纳入污染源监管范围,按季度实施随机抽查,对其环保手续的办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等开展现场监察,同时结合各种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监管,发现环境违法行为的一律依法查处。二是近年来,国土部门不断加大对砂石土类矿山开发利用管理力度,自2014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已关闭了数百家砂石土类矿山。同时,国土部门也在不断提高砂石土类矿山的准入门槛,提高生产规模,新建矿山一律需国土、环保、安监等多部门联合实地踏勘,在符合各部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才能予以设立。对原有的砂石土矿山,凡是不符合要求的,采取整合、到期不再延续等手段予以关闭。目前,在各地正在编制的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中,设立了禁采区,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它禁止开采区域内,一律不允许进行砂石土开采,确保将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国土部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配合环保部门对砂石土矿山的环境问题管理,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一律不予以设立,已设置的砂石土类矿山,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不再进行延续并依法进行整合关闭,确保不对环境造成破坏。 

五、关于农村变成县城、乡镇旧城改造的建筑垃圾偷倒地,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根据《遵义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遵义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对全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各县、区(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管委会)城市建筑垃圾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的核准及监管、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及监管,依法查处违反建筑垃圾管理的行政违法行为。目前,市城管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对中心城区的建筑垃圾管理进行督促指导。 

(二)近年来我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情况。一是积极探索渣土处置方法。为规范渣土处置,全市2014- 2015年建设了10余个规范的渣土场,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十大工程项目。现各县(市、区)都在依照相关规定规划渣土场的建设。2015年,省厅提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为了推动此项工作,向全市下发了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完善建筑渣土管理的法规。为了规范建筑渣土管理工作,2014年-2016年陆续出台了《遵义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遵义市建筑渣土处置核准程序及渣土场建设标准指导意见》等文件并下发至各县(市、区),为建筑渣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我市建筑垃圾处置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管理职责不明,建筑渣土私设乱倒。由于部门区(县)渣土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晰,工作体制不顺,多数县(市、区)的渣土处置没有审批制度,监管力度不够,存在随意处置渣土的行为。二是渣土场建设滞后,消纳能力缺口大。由于辖区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及审批制度不明晰等原因,导致新建渣土场的建设计划推进缓慢,消纳能力远远不够,这也是造成偷倒乱倒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因。三是建筑渣土资源化利用是重点,也是难点。遵义市现在采用的是传统的简易堆置和填埋,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实现建筑渣土的循环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但这块工作至今还是一片空白,政策、技术、资金都需要一步一步解决,实现建筑渣土的资源化利用仍需时日。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是理顺体制,明确职责。根据《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9号)第三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住建、规划、国土、环保、园林、安监等部门依据职责协助城管部门抓好渣土管理工作。要求各县(市、区)根据这一规定,及时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职责,并加强协调沟通,建立健全渣土管理工作体制机制。二是严格核准,规范管理。要求各县(市、区)建立建筑渣土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规范核准行为和审批制度,规范建筑渣土运输处置行为、完善建筑渣土场技术规范,加强建设工地渣土消纳管理,切实把建筑渣土的开挖、运输、处置纳入规范化、系统化监管。三是严格执法,强化监管。针对建筑渣土偷倒乱倒、随意处置的行为加强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建筑垃圾偷倒的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实施严管重罚,逐步杜绝此类违规行为的发生。四是创新思路,长效管理。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建筑渣土管理经验,采取改革的办法,市场的办法,创新的办法解决当前问题,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标准、规范和监管制度,健全完善建筑渣土的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探索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处置,使我市的建筑渣土管理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六是关于农村养殖场畜禽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养殖业是我市的一项农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我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的战略决策,生态畜牧业即其中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生态畜牧产业已经渐成规模,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生猪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有224个,牛出栏100头以上有26个,肉鸡年出栏数10000羽以上有36个,蛋鸡存栏数10000羽以上有78个,羊出栏500只以上有20个。2016年,我市畜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全市畜牧产业产值在全省的占比超过1/4。虽然畜牧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不可否认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也是我市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通过科学规范养殖,实施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创建,对规模化养殖场严格沼气工程项目以及采用粪尿干湿分离后分开处理的方式对畜禽粪便实施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畜禽养殖场治污治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新路子。建设投运了有机肥料加工厂15家,年加工有机肥30万吨,大中型及小型沼气工程项目224座,池容量达33200立方米,畜禽粪便治污综合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主要工作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养殖规模,优化整合畜禽分散饲养场(点),建设标准养殖小区,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主城区禁止饲养畜禽。严把审批关,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明确规定畜禽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非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规定标准办理相应环评手续。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实行环评“三同时”制度,投入使用前应报环保部门,待农牧部门和环保部门共同对污染防治设施进行预先验收。二是突出重点,狠抓沼气化建设。根据实际,对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常年存栏量在50头以上(猪单位,下同)的养殖场配套实施沼气工程项目:其中存栏量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建造50—300立方米常温中小型沼气工程项目;存栏1000头以上养殖场建造300—1000立方米中温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以及采用粪尿干湿分离后分开处理的方式对畜禽粪便实施综合治理。三是不断创新机制,努力探索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我们认真总结现有成功的各类沼气技术和模式,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探索沼气工程良性循环治污的新格局。在治污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沼液、沼渣用作茶园、竹园、果园、粮田的有机肥料,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综合利用率,建立生态型畜牧场或“综合农业”系统,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生产。2015年以来,我们在原遵义县、习水县、正安县以及湄凤余等地,结合当地的农业产业布局和自然生态条件广泛开展了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良性循环的试点工作,形成了“猪一沼一茶”、“猪一沼一果(菜)”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形成“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强畜禽污染的宣传教育。结合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工作开展,我们也在全市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综合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畜禽养殖场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引导畜禽养殖场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的水平,促进我市畜禽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我市近年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环保工作的一些基本做法。下一步,我们将对贵委的建议进行再细化、再梳理、再分解。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工作力度,使我市的农业农村环保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希望贵委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农业农村环境建设工作,共同推动我市农村环境持续向好。欢迎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回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