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我市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建议》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及建议答复如下。
一、我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全市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为统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源泉,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村不断变美、农业不断变强、农民不断变富”。2016农业增加值达370.5亿元,实现五年翻番。粮、畜、油、烟等常规农产品产量占全省1/4至1/3。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及种植习惯,初步形成发展壮大茶、蔬菜(辣椒)、生态畜牧、干鲜果、中药材,优化发展烤烟、酒用高粱、马铃薯、特色食粮、竹的产业格局并形成一定规模。其中茶、辣椒等产业已成为引领我市农业快速增长的重点产业。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5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56%),农业机械化率30%。三是农业园区发展欣欣向荣。全市园区总数155个(其中省级园区56个),农业园区实现总产值180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壮大,总产值330亿元。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成功引进联合利华、广东温氏、华西希望等大型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56家。五是农村建设不断进步。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7%。乡村公路、农村饮水、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等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村村通油(砼)路、乡乡有客运站;解决4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95%农户用上自来水;通电率、电话覆盖率、广播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分别达100%、100%、87.4%、93.4%,率先在全省实现移动4G信号乡乡通。“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纵深推进,已覆盖全市226个乡镇1700多个村(居),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体育运动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农业生产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规模小、效益低。全市乡村户数为182.1万户,耕地面积1264万亩,户均耕地6.6亩,种植50亩以上、养殖大牲畜100头以上规模经营仅占10%。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仍需不断完善。农村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方面由于起点低、标准低、覆盖率低等原因,田间设施综合配套建设还滞后,农业装备不强。三是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2016年农村服务业产值为19.9亿元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620.9亿元的3.2%,产值发生在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占比低,产业链条急需延伸。
三、下步打算
(一)落实“泉涌”工程,推动提质增效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在现有产业稳步推进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区域布局,重点推动茶、竹、辣椒、烤烟、构树等产业提质升级、创新突破。按照省委1号文件“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兴奶业、养特色”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家庭农场”等模式引导畜牧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提升畜牧业占比。二是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坚持把市场化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基本的准则,始终遵循山地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立足全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吹糠见米、良性循环”的思路,推动产业集聚。优化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土地向产业集中”,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引导土地流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以规模基地为核心推动适度规模发展。依托产业集聚优势,围绕市场调结构、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上项目,加强政策扶持,不断强化产业优质、安全、生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裂变发展。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市场、品牌。全力推动生产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执法体系、诚信体系六大体系建设,强化“三品一标”认证,提升遵义农业综合竞争力。强化宣传营销,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高标准办好“遵义辣椒博览会”、“遵义首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等展会活动,探索“大数据+现代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重点打造“遵义红”、“遵义绿”、“遵义大树茶”、“茅贡米”等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附加值。
(二)加快三产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运输等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拓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渠道,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换代。二是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引导加工企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对接市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加工企业集中打造加工产业集群。三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大景域、大景观、大产业”,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养单一功能向“优势产地+原产地加工+观光农业”的转变,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培育新型主体,转变经营模式
一是强化主体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二是加大产业培训。坚持以农民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通过培育培训,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术素养,提高工作效能。三是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新型经营主体资金、市场、技术、模式的优势,以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标准经营、绿色经营。
(四)加强基础保障,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农业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及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全力提升农村水、电、路、讯、房、寨,建设标准高、质量高、覆盖范围广的基础设施,逐渐缩小城乡公共设施差距。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退牧还草工程、“治污治水·洁净家园”五年攻坚行动等,依法依规整治库区网箱养殖,实现网箱养殖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让绿色农产品能够持续发展、长久供给。三是加强农业生产风险防控。通过健全保险体系、市场化运营防范市场风险,强化基础建设防范自然风险,建立健全动植疫病防控体系防范疫情风险,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防范环境风险。
(五)强化科技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利用率。不断完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强化品种选育、生物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环境适时监控、病虫害远程诊断等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信息化。加快推进大数据全产业链应用,综合运用互联网、农业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三是提升农机化水平。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农机化融合发展,以农机补贴为支点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山地农业机械及其应用模式。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
(六)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经济新动能
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集体财产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广湄潭县“确员、确权、确股、确管,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的“四确一建”的改革路径和“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五定”改革成果;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规模经营模式。二是加快推动“三变”改革。扎实抓好“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拓展提升“三变”改革内涵、外延,促进农民向市民、产业工人转变,由一种身份转变为一份职业,打造“三变”改革升级版“三变+N”。三是强化财政支农改革。深入推进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财政涉农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探索将项目资金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精准用于路、电、讯、水以及生产基地厂房、冻库、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