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要闻 > 通知公告
遵义市农业委员会对市第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第17199号建议的答复
字号:

市人民政府 

黄大灿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茶叶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建议》已收悉。感谢对我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建议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大力实施“质量兴茶”战略 

1、加快茶叶生产市场准入工作。据我们了解,目前全国只有如北京等部分城市实施了茶叶市场准入制度,我省我市还没有开展实行茶叶市场准入这项工作。茶叶市场准入涉及范围大、经营模式不同等,情况比较复杂。区域涵盖市、县、乡(镇)、村等范围,经营涵盖直销、代销、连锁、网络等模式。开展这项工作,需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把无公害茶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由工商、税务、食品药品、质检、农业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更有效开展和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们将积极向市政府建言献策,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制定一套茶叶市场准入方案,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这一目标。 

2、积极推进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我市现有茶园基地206万亩,其中农户茶园占80%以上,涉及农户26.6万户。近年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茶叶技术培训和资料宣传,指导农户科学用药、科学用肥,并随着农户在生产意识和经济意识上的提高,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单一施用化肥(尿素)向有机肥、茶叶专用肥、复合肥方式转变,二是过去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向物理防治(杀虫灯、粘虫板)、机械防治(采摘、修剪)、生物防治,以及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的“绿色防控”方式转变。在组织方式上形成了“3+1”模式,一是企业自产自销、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三种成功模式,二是农户自管自销模式。前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基本实现了“五统一”(管理、物资、时间、采摘、收购),生产组织方式科学有效。农户自管自销模式在我市还占有较高比例,尤其在偏远和基础比较落后区域,茶叶生产的组织方式有待提高和转变。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使茶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得到提升和转变。一是各县在镇(乡)或村已开展了茶树栽培及管护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土壤肥培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发放茶叶病虫害和农药使用清单手册资料进行宣传。二是县(乡镇)技术干部,甚至个别乡镇聘请技术辅导员,开展和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施肥、科学防治的服务工作。三是通过采用村民(村民组)自治办法,有效推动了组织方式的转变。如凤冈县田坝村茶园面积达3万余亩,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方式取得很好效果。四是通过项目扶持措施,把千家万户的茶园组织起来,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和能力。如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组织湄江镇等9个乡镇的18家企业的2016年流转茶园示范基地2.0万余亩进行统防统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大力推进标准化工程。过去,在茶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对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进程比较缓慢,截止2013年止,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仅达约15万亩,占总面积的9%。随着市场消费对茶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省出台了“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政策,并大力开展茶叶的“三品一标”工作,为我市加快推进茶叶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到125万亩,占总面积的60.6%,实现了茶园标准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今年,通过再加大对茶园标准认证工作力度,到明年我市投产茶园将达到100%全覆盖。 

在茶叶加工方面,在改善加工厂设施,增加标准化清洁化加工设备的前提下,除了按照企业自身标准生产外,我市主要以“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小叶苦丁茶”五大品牌标准体系为载体,并通过对五大品牌标准、生产规程和技术规程的不断完善、改进、提升,分区域在我市六县对近600家茶叶企业开展了茶叶标准化建设的贯标工作,规模企业贯标覆盖率达100%,投产茶园辐射面积达到80%,五大品牌产品占总产量的60%以上,产值占总产值84%,强有力推动了茶叶的标准化建设进程。 

4.加强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随着我市茶园基地从27.5万亩发展到206万亩,农户拥有茶园面积的不断增大,茶青交易市场的建设运营,茶叶加工企业(小作坊加工)的剧增,这对我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茶叶质量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各级党政及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广泛调研和意见征求,通过积极争取支持、开展项目申报、整合资源,在我市及六县分别建立了茶青(茶叶)检验检测平台,加大了对茶叶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及广泛宣传力度。主要体现在:①对企业自产自销、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的企业,采取茶青农残速测备案督查方式,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茶青农残检测的把关工作;②在六县建设的茶青交易市场,建立了茶青农残速测备案督查制度,采取随机抽样速检、收购方和农户自愿送检的方法。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县(乡镇)政府和部门,以及村规民约进行处理;③在市农委专门设立了“遵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专职部门,每年到六个茶叶县随机抽取茶青样本进行检验检测,了解掌握我市茶叶质量安全情况,为政府和部门提供决策依据;④通过多年争取,“贵州省茶叶及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于2013年在遵义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落户运营,为贵州及周边省份茶及茶产品检验检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5年,国家茶及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遵义)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国内有资源的6个茶叶检测中心之一,极大地方便了我市茶及茶产品的检测。⑤为加大茶叶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力度,通过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和农业执法支队密切配合,每年定期不定期对农资市场、农资经营户、茶叶加工企业在农资种类、时效、农资台账、库房物资等方面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制性整改或处罚。 

通过检验检测平台的搭建运营和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6年全市茶青农残检测(市、县抽检及企业自检)达到24325个,茶叶农残检测(省、市、县抽检及企业送检)达到982个,涉茶农资监督检查(省、市、县及乡镇)737人次,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和宣传达34400人次(份),五大品牌标准企业贯标工作达30880人次。通过一系列措施工作开展,有力地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水平,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推进“品牌兴茶”战略 

1.大力培育名牌产品。在我市大发展时期,企业品牌呈现“品牌多、数量少、品种杂、市场乱”现象,“遵义茶”一时成为别人的“嫁衣裳”口头语。随着产业发展,我市先后推出了“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正安白茶、余庆小叶苦丁茶”公共品牌。全市以围绕五大品牌大力开展推介宣传,通过成功举办和组织参与各类茶博会、茶业论坛、品茗会、斗茶会等活动;组织参加“中茶杯”、“中绿杯”名优茶评比活动;在中央电视频道、省市县电视频道、报纸报刊、网络渠道等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的广泛宣传报道;在我省高速路、旅游集聚等地设置品牌广告牌,在全国绿茶消费区、专业批发市场开设旗舰店、连锁店、代销店销售宣传,使用网络渠道开展网络销售、代购代销业务。通过这一系列的广泛宣传推介措施,五大品牌获得不同层面的各类奖项殊荣,大大提高了五大品牌的知晓度、美誉度、知名度。通过十年不懈努力,“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突显出来,根据2016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价值评估,分别达到了18余亿元、13余亿元、13余亿元。其中“湄潭翠芽、遵义红”于2014年被纳入《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黔府办[2014]19号)文件中的“三绿一红”公众品牌之中进行集聚打造,三个品牌2015年均获米兰“世博百年中国名茶金奖”。虽然我市在品牌打造上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和条件,要把这些品牌培育打造成名牌,还需要对品牌进行整合,采取现代科技技术与手段,需要通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才有可能培育打造出名牌产品。 

2.加快茶叶品牌整合。我市如果按照五大品牌集中进行打造,由于品牌数量较多,加上这些品牌受区域、规模、产量、产值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势必会制约这些品牌的发展,将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端分散和资源浪费。2016年,市人民政府为加快遵义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结合我市茶产业发展需要,经研究同意,提出并决定将“遵义红”、“遵义绿”作为全市茶叶公用品牌进行统一管理,积聚力量统一宣传打造,并于2017年被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及推进计划任务。目前两个品牌工作推进主要体现:①从2017年元月起,“遵义红”品牌转让工作已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有关法律和程序要求,已向国家商标局办理“遵义红”商标地址和持有单位的变更登记申请;待批复通过后,经完善有关程序和手续后,向国家商标局申请“遵义红”商标证书的补证手续工作;经办理转让公证后,最后向国家商标局递交“遵义红”商标转让申请。②“遵义绿”品牌工作由市政府批复给凤冈县政府进行运作,目前已完成了“遵义绿”绿茶商标注册、“遵义绿”绿茶标准体系、包装及logo设计等工作。下一步将按照有关法律及程序要求,办理相关转让公正及商标转让工作。通过品牌整合,“遵义红”、“遵义绿”将作为我市市级公共品牌进行集中打造宣传,借助“遵义”这个品牌效应,凸显遵义红茶、遵义绿茶产品特色,实现做大茶叶品牌做强茶叶产业的目标。 

三、加强工作规划、政策扶持和引导 

为加快推动我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需要,根据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及编制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总结我市茶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遵义市“十三五”茶产业专题规划》(2016-2020年)。规划目标:到2020年,投产茶园200万亩以上,茶叶总产量达15万吨,产值13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全市加工企业集群达到1000家以上,加工能力15万吨以上;全面打造2-3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力争1-2个企业包装上市。制定以“市场主导,企业带动,政府推动”为原则,重点以茶园标准化建设、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建设、市场与品牌宣传建设等项目为抓手,通过向中央和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招商引资、投融资工作力度,增加市级和县级茶产业财政项目配套预算资金,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确保这一目标任务的按期完成。 

最后,再次感谢黄大灿代表对我市茶产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不断努力工作,做好我市茶产业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