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要闻 > 通知公告
遵市农提复字〔2016〕13号(第4506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字号:

  

 

                                                              遵市农提复字〔2016〕13号           签发人:陈国桥 

 

  遵义市农业委员会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 

  4506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九三学社遵义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在脱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的提案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市基层农技人员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坚持不懈的推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遵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市“15851”人才工程等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总量不断增长,素质逐步提高,效能明显提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在岗农业科技人才204673人,其中农业科技人才958人;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52人;县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081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150人;农村实用人才201322人。 

  1.市级农业科技及农技推广人才。市农委是由原市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整体,农办、乡企局部分单位在2010年整合而成,现内设行政科室19个,下辖事业单位21个。人员编制为320人,现实有在职人员236人。 

  2.县乡农技推广人才。现有农技推广机构435个,其中县级204个、乡镇级231个(乡镇级在2010年机构改革将农业、畜牧、农机、农安等涉农部门整合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5453名,在编4503人,占78.3%。其中:县级编制1606名,在编人员1354人,占84.3%,乡级编制3877名,在编人员2968人,占76.6%。 

  3.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人才。人员958人,其中农业科研人员189人,正高级职称6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69人,初级职称94人,主要集中在遵义市农科院、市林科所、市农机研究所和省蚕(辣椒)科所等。 

  4.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为20.1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口的5 %。其中农村生产型人才98601人,农村经营型人才28702人,技能服务型38070人,农村技能带动型人才21240人,农村社会服务型人才14709人。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分析 

  1.学历结构。在编大专学历人数比例最大2554人,占56.7%,其次是本科生1171人,占26%,中专478人,占10.6%;中专以下280人,占6.2%,研究生学历最少,为0.04%。市、级研究生占同级比例较高;而县乡以下基层两级则较低。中东部地区研究生、本科生占同级比例较高,其他地区比例则较低,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年龄结构。全市在编30岁以下农技人员350人,占7.8%;30-40岁2082人,占46.2%;40-50岁1591人,占35.3%;50岁以上480人,占10.6%,科技力量分布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总数的63.9%。年龄“断层”现象普遍存在,高级人才呈现高龄比例高,中年比例少的问题,年龄梯次缺乏连续性,这一问题在基层更为突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技人员知识单一。现有县乡农技人员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中专毕业生,业务知识单一,知识面狭窄,尤其是在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储运加工等方面的知识严重不足。因此,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不能较好地适应农业发展和农民的需要,农技推广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观望思想浓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历经多次改革,一些同志对这轮改革抱着慎重、观望的态度,不希望走在前面,推进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实施方案出台后,不重视落实,个别地方基本停留在纸面状态,进展缓慢。还没有把农技人员从包村、包点、包计生等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三)经费保障困难。由于各地基本上都是“吃财政饭”,除农技人员基本工资由财政负担外,业务经费、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较少。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受经费制约,工作难以展开。多数县级财政无力给予经费保障,在近期内大多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仍将面临“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 

  三、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农技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以提高农技人员的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二是以增强农技人员的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突出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三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农技人员市场体系,增强人才创造活力。加快农业科技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枢纽和高级人才数据库建设,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农业科技人才市场体系。 

  (二)鼓励各项目县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入力度。鼓励各项目县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有计划地招考录用一批农技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区镇农业推广队伍;创新用人机制、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领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三)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建设,事关农技推广事业发展,事关“三农”建设大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采取实质性的推动行动,向党委、政府大胆汇报、沟通、请示,敢于面对问题,做到主动沟通、多方沟通、反复沟通、上下沟通、左右沟通,争取各方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确保方案顺利通过,进而得到编制部门的支持认可。争取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切实推进农技改革,保障“三农”发展。 

  (四)出台特殊鼓励政策,激励科技队伍的积极性。一是要探索灵活的使用机制。突人才流动中部门、身份、地域、户籍等种种限制,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农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双向流动;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精准扶贫” 工作中突出的农技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同时在职称评定中给予倾斜。目前市人社局已为进一步提高农业事业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农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扎根基层的农技人员,在职称申报年限予以放宽、职称外语和职称计算机予以免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扎根基层,服务脱贫攻坚的基层农技人才队伍做出一定改革。 

    

    

    

  2016年8月9日 

    

  (公开发布) 

  (联系人:李松;联系电话:2313961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