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市农提复字〔2016〕4号 签发人:陈国桥
遵义市农业委员会对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
第45083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遵义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对“发展生产脱贫”工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感谢贵委对我市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贵委在提案中指出了我市发展生产脱贫存在的主要原因和制约因素,并针对性地就如何结合实际,让发展生产这一举措在消除贫困中发挥根本性作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委收到提案后,会同扶贫、供销社、旅发委、交通局、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并结合当前我们正在开展脱贫攻坚行动抓好落实。
“发展生产脱贫”是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脱贫举措之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黔党发〔2015〕21号),市委、市政府也结合我市实际《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大力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项行动”。其中,“十项行动”之一的“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即是“发展生产脱贫”的主要内容。
首先,向贵委汇报一下我市发展生产扶贫的简要情况。近年来,我市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要求和消除贫困的根本手段。我们紧紧围绕省确定的“十大扶贫产业”,结合我市“八大农业产业”的推进,立足全市各大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市场前景,因地制宜确定了“中部蔬菜(中东部为辣椒),鲜果产业带;西部竹业、高粱产业带;东部茶粮烟果产业带;北部中药材、草地畜牧业产业带”的产业扶贫布局。
近五年来,全市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74亿元,占全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额26.47亿元的36.8%,超过三分之一,切实把发展产业作为扶贫的根本手段。我们主要发展的扶贫产业情况为:一是发展了核桃产业72.8万亩,覆盖全市14个县(市、区)的154个镇(乡)、690个村、118247户农户,其中贫困村420个,贫困户56643户,目前大部门核桃已经开始挂果。二是草地畜牧业(主要品种为牛、羊、禽类),目前产值达到达到12.97亿元,覆盖了10个县(市)的145个镇(乡)、585个村、16242户农户,其中贫困村375个,贫困户12892户。三是发展了中药材产业10.51万亩,覆盖9个县(市)的74个镇(乡)、203个村、26332户农户,其中贫困村134个,贫困户14537户。四是发展了蔬菜产业3.17万亩,示范带动面积4.4万亩,覆盖了11个县(市、区)的的44个镇(乡)、73个村、25567户农户,其中贫困村32个,贫困户7962户。五是发展了优质茶叶10.69万亩,覆盖8个县(市)的39个镇(乡)、100个村、21034户农户,其中贫困村69个,贫困户9807户。六是发展了精品水果6.9万亩,覆盖10个县(区、市)的45个镇(乡)、98个村、70580户农户,其中贫困村51个,贫困户13044户。七是发展了脱毒马铃薯14.49万亩,覆盖12个县(区、市)的64个镇(乡)、195个村、51927户农户,其中贫困村120个,贫困户20064户。八是发展了油茶产业4.04万亩,覆盖4个县的11个镇(乡)、42个村、5758户农户,其中贫困村27个,贫困户4250户。
通过近年来的产业扶贫工作,全市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本形成,同时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2家,扶贫龙头企业达3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07个,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区、务川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石斛、桐梓方竹笋、务川山羊、湄潭和凤冈茶叶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长,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就业技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贫困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157元,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7857元。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6.65万人。全市贫困乡镇从116个减少到5个,贫困村871个减少到645个,贫困人口从162.48万人减少到55.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3%下降到8.3%。
总体看,我市的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但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和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边远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滞后,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基础设施滞后阻碍产业发展,我市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大娄山脉一线,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比如龙头带动力弱使产业发展风险大,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营模式和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影响,产业发展存在组织化程度低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双重”压力,致使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存在有资源缺规模、有产业缺龙头、有产品缺品牌、有资金缺项目、有项目缺技术的“五有五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壮大。比如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发展空间小、致富门路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不少良田好土撂荒和弃耕,导致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发展扶贫产业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素质相对低,长期制约着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今年以来,我们结合贵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扶贫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扶贫方式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关于“切实做到精准施策,实现全覆盖”的建议
今年以来,我们针对目前的贫困实际情况,即:全市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5.83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7年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我们制定了推进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一)精准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和作战图。做好产业扶贫,首要就是要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按照“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的原则,科学规划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其次,就是要努力培训发展一批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优势产业村,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今年,我们组织编制出台了《遵义市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制作了全市农业产业脱贫攻坚“作战图”,切实加强对各地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根据“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针对645个贫困村和产业扶贫类人口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导每个贫困乡镇、贫困村结合实际确定2—3个扶贫产业,我们针对贫困地区交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足的实际,重点规划发展了马铃薯、核桃、中药材以及苦荞、芸豆以及养鸡等技术难度不大、农产品耐储藏、易运输的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覆盖到50%的贫困乡镇、70%的贫困村和80%的贫困人口。
(二)精准谋划帮扶贫困攻坚。市委、市政府筹建了完善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共同统筹做好脱贫攻坚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市四家班子分别挂帮包保4个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县,市领导重点挂帮包保39个贫困乡镇,市县两级机关单位包干帮扶未出列645个贫困村(市级包保196个村、县级包保449个)。统筹开展集团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扶贫、遍访扶贫、小康驻村扶贫、园区扶贫、金融扶贫、非公企业组团扶贫等“八大扶贫”,积极构建纵横交错、层层联系、环环相扣的责任链、任务链,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支持监督、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脱贫攻坚新格局。
(三)精准对标扶贫,确保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户身上。我们结合现有5个贫困乡镇、645个贫困村、55.83万贫困人口,把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户身上。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33112”比例用于产业发展、合作社建设、扶贫贴息、扶贫培训、公益设施建设。今年1至6月,全市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4亿元,实施财政扶贫项目544个,预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3万人,占年度目标任务的51%。
(四)建立权责统一工作机制。扶贫项目、资金都在贫困地区的一线进行落实,为确保一线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建立最严格的“一把手”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考核问责制“三个制度”。出台了《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推进考核向基层延伸,实行市考核贫困乡镇、县考核贫困村的分级考核和排名制度。此外,我们还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聚全市之能,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十项行动”,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格局,着力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
二、关于“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的建议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产业产生更好的效益,离不开全市整体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有力推进。正如贵委指出的“要跳出贫困治贫困、拔穷要拔根”的思想,
(一)推行板块经济。在这方面,今年我们正在按照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精神,结合全市645个贫困村,以村为单元,以产业为依托,每个村结合实际发展1—2个主导产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带动载体,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将重点产业与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对接,根据各方意愿,确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和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实现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产业推进。当前正在组织各县(市、区)编制各自的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专项规划,目前已经有8个县(市、区)完成了规划。
(二)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自2015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精神,切实加大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度,这是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有序健康流转的先决条件。截至目前,我市共计完成20.3万户156万亩耕地实测(指界勾图)。同时,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了《遵义市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土地流转奖补的带动政策,即:根据流转土地面积按照市、县各一半300/亩进行奖补。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约180万亩,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发展。我们不断创新探索“产业+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大户、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等利益共享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以及村集体的形式加入发展产业、带动生产。目前,全市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924个(贫困地区1000余个),覆盖了90%贫困乡镇、70%贫困村。登记认定家庭农场699个,发展专业大户1886户、农村经纪人2260个。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探索农业产业价格补偿机制。为切实鼓励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生态、有机、特色种养业产品及一定规模的种养业进行补贴等优惠政策。在这个方面,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等充实农业生产主体的发展。比如:针对林副产品加工、花卉苗木和林下种养殖等各类林业经济组织,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可按项目申报程序,享受到3200万元/年的补助。比如: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可以免征契税。
三、关于“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的建议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增加收入离不开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带动。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我们大力培育申报发展了一批相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我们针对融资难的问题,以农村“特惠贷”为抓手,拓展涉农金融服务,大胆投放贷款,鼓励村、组发展农副土畜产品精深加工业。目前,全市各银行业机构正在积极做好涉农金融服务。一是开发涉农金融产品,今年以来已累计投放“特惠贷”、“小微贷”、“惠农贷”等93.51亿元。二是做好支农扶贫类专项贷款,今年以来已累计投放30亿元的支农扶贫贷款。我们下步将积极协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以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为导向,进一步做好涉农金融服务,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带动农副土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市市级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400余家,加工总产值297亿元,吸纳解决就业2.5万人,带动农户131.55万户。今年,我委帮助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了2016年省级乡镇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向省农委推荐上报了29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申报名单。今年上半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9%。
此外,市扶贫部门针对扶贫效果好的龙头企业进行评选,评选出了325家扶贫龙头企业。我们规划到2017年,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600家、扶贫龙头企业达400家,带动1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到2020年,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8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0家。
四、关于“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议
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脱贫,不光是要把产业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拓宽销售渠道,使农产品能够卖得出去,达到增收的目的。针对农产品销售问题,我们主要抓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创建品牌。近年来全市成功创建了湄潭翠芽、兰馨、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4件驰名商标,使用品牌企业达到272家,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荣获“百年世博名茶金奖”,遵义获得了“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品牌”。赤水金钗石斛、绥阳金银花、茅贡大粒香、凤欣米,辣椒蔬菜有贵三红、贵辣、大娄山等知名品牌逐步深入人心。今年,我市组织积极申报,全市有18家企业农产品获“2015年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30家企业品牌获“2015—2016年度贵州生态农业100张优强品牌”,29个农业品牌获“2015—2016年度贵州生态农业优秀品牌”。
(二)在大城市开设展销中心。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开设展销中心,在北京马连道建立了“遵义红”茶城茶庄,今年上半年就完成销售额2855万元,同比增长96.8%,农产品推介销售的效果显著。
(三)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展会。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我市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北京、上海、重庆、贵阳、河南等地参加了展销会、博览会、农交会。今年,先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了重庆2016第十五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阿里巴巴•贵州(贵阳)年货节、“2016上海新春大联展”等展会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推“农货出山”。由市供销社牵头,借助淘宝、京东、供销E家、贵农网、邮乐购等成熟的第三方销售平台构建起了农产品销售网络,市级建立了“淘宝•特色中国•遵义馆”、“京东特产中国•遵义馆”等平台,各县(市、区)也纷纷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开馆。截止目前,全市建立了县级电子商务公司4个、电子商务平台12个,建设农村电商服务运营中心12个,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194余个、农村电商协会1个,优先扶持贫困乡镇和贫困村进行建立,助推农业产业扶贫。全市完成农村电商销售额15996万元,有力助推了我市农产品的销售。
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农民社员培训工程,市供销社协调对接成立了遵义市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中心,以培养本地农村电商人才为宗旨,先后开展电商创业培训班、电商知识普及班等30余场,培训电商1200余人次。今年6月29日,启动了“遵义市精准扶贫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电商创业培训”,此次培训是我市推进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2016年计划脱贫退出的300个贫困村中选拔出来的致富带头人、村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等开展培训,加快培育一批“互联网+”扶贫新模式的电商技能人才,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前开展培训6期,培训人员300多人。
(五)积极探索农村客运定期开通运营班线工程。2014年市交通局印发了《关于印发推动农村客运发展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工作方案的通知》(遵市运管发〔2014〕147号),今年3月份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客运发展工作的通知》,对农村客运加快发展,促进贫困地区和农村交通发展,明确:一是2016年全市农村客运行政村通达率至少要达到96%;二是明确了开通方式,要求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大力推动区域化经营,结合农村市场实际开通隔日班、赶场班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客运班车,充分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各地按照要求积极开展了农村客运发展工作,在绥阳县实现了全县的公司化、区域化经营,并且已开通了赶场班车。在余庆县,根据各乡镇、村赶场情况灵活调度车辆满足群众需要,并且开开通了周五、周日农村学生接送班车。其余各县(市、区)也纷纷开展试点工作,在不同的范围均取得成效。
五、关于“纵深推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议
全面推行农业保险,有助于降低群众因灾返贫的风险。今年以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6〕17号),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农委等6家单位共同出台了《贵州省2016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黔府金发〔2016〕6号),对做好全省农业保险工作作出了统一部署。今年以来,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召开了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会,对2016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了具体安排,要求2016年全市力争水稻投保率超过60%,公益林投保率超过80%,能繁母猪、玉米、育肥猪等其他主要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投保率达到50%的任务目标。同时,要求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林、牛、羊、茶叶、水果、药材、辣椒、高粱等保险,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将传统承保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的损失保险向保市场风险的价格保险拓展。
此外,全市成立了辣椒种植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遵义县、绥阳县、新蒲新区开展2016年辣椒种植保险试点工作,试点成功即可在全市进行推广。
六、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建议
扶贫先扶智。根据贵委提出了建议,我们着力在提高农民和内驱动力上着力,大力实施“技能兴遵”培训项目全面带动农民素质提升。今年市人社局牵头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技能兴遵”培训项目推进精准扶贫有关工作的通知》(遵市人社通〔2016〕4号),实施新一轮“技能兴遵”培训。围绕工业、酒、茶产业、妇女手工业、服务业、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重点行业、产业,精准制定全年培训项目30个,采用项目推进的方式实施职业培训,做到“一县一特”,将培训服务到具体的企业或产业,将培训资源大幅度向农村劳动力特别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倾斜,全方位、多途径、有计划地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免费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全市累计培训了8504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家庭劳动力培训1236人,培训后实现就业4615人。通过“技能兴遵”培训项目的全面带动,全市实现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197人,其中,农村户籍培训7538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1357人,互联网+创业培训996人,SYB创业培训2220人。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职校等载体对农户开展劳动技能、种养技术、市场信息培训和宣传,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我市27所职业院校利用职校师资、设备、实训条件等资源,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全市职业院校累计完成5万人次的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在“十三五”时期,全市将进一步加大职教扶贫、技能扶贫工作力度,实施贫困家庭“一户一人”培训计划,完成10万人以上的实用技能培训。
市农委牵头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5年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培训农民19.2万人次。2016年至今完成了培训5309人,其中:生产经营型2130人、专业技能型2011人、社会服务型1190人。
自去年以来,中央、省、市以及地方都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发展生产脱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围绕着力解决好“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怎么卖”几个重点问题,切实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感谢贵委对我市扶贫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6年8月9日
(公开发布)
(联系人:张正雄;联系电话:2313960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