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完成了2020、2021两个年度共计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耕地面积38153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843亩,占比23%。因投资较少,项目区辖地村委只能将农民群众最急需要解决的,且有一定水源的地块通过高效节水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总体来说,高标准农田灌溉方面存在问题亟需关注。
一是自然灾害毁损。如元厚镇五柱峰村高效节水灌溉点,因泥石流造成取水点管道被冲毁,正在修复中,尚不能正常运行。二是部分灌区灌溉水保证率不高。如2021年高标准项目,大同镇大同村3号、7号水池取水点,虽然流域面积按设计方案的理论计算地表水可满足灌溉水量,但有诸多原因导致灌溉水保证率不高,如地质方面,因裂隙发育、基岩破碎、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径流很小、易断流,导致水源保证率较低,干旱时难以保障灌溉用水需求。此外,地物地貌方面,因退耕还林,具有蓄水功能的大量水田退出耕地,这部分地表失去蓄水功能,被耗水量较大的竹林取代,地表径流大幅减少。三是原有蓄水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高标准建设中较常见的是原有蓄水池渗漏严重,不能蓄水,以致灌溉水无法到达田间地头。四是工程输水系统不畅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管道压力输水及渠系径流输水。其一,高效节水输水管道系统输水量与取水点来水量的匹配性问题导致管道输水不通畅问题较为常见。如,2020年高标准项目中元厚镇石林村输水管道长7.6km,管径dn110,取水点蓄水是16m3,当枯期来水量较小时管道开度100%运行很快吸空蓄水,来水量不足以充满管道,大量空气进入管道形成气塞,当管道排气不畅时,气塞无法去除,丧失输水功能,灌溉水无法到达田间地头。经增加通报三通等技术措施,问题才得到解决。其二,输水渠系毁损造成的灌溉水不通情况较为常见。如因原砌筑材料风化破损、地灾毁损、山洪毁损、正常运行毁损等原因,运行维护管理缺失,渠道渗漏严重,毁损垮塌严重,无法运行,灌溉水到不了田间地头,工程效益无法发挥。五是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历史上水务、自然资源、财政、发改等部门均在项目区建设了或多或少的水利灌溉设施,有栏河堰、水池、灌溉渠道、灌溉管道等,这些设施建设时间较长,运行多年,水池渗漏、管道堵塞、渠道淤堵等现象较为常见,日常维护管理较为欠缺,水利设施常常不能正常运行,灌溉水难以到达田间地头。重建轻管问题长期广泛存在,虽然部分因为退耕还林、水利设施所覆盖区域耕地减少或完全退耕,相应水利设施无人管理,主要原因还是资金匮乏,村集体无力对所在区域水利灌溉设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为有效解决灌溉用水“流不进地”,提出如下改进措施,确保“水源畅通”。
一是及时修复毁损的水利设施。赤水市处于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高坡陡为主要地貌特征,地灾、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历史上农田水利设施均是重灾对象,一旦发生,应筹集资金,及时修复,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二是提高水源保证率。一方面立足于现有水利工程,加强水网联通建设,通过管网、渠系、提水设施等联通各水源点,水库、山塘、水池枢纽等,形成水网,使各水源点能互通有无,保障水资源有效调节,高效利用,减少富余水的浪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加强水源开发,地表径流较好的区域,通过取水设施建设,尽可能将能利用的水资源利用起来。地表径流比较匮乏的地区,应提高全局站位,适当利用地下水资源补充地表水的不足,将所有水源纳入整个水网,增加覆盖面及应用面,消除提水能源及管理成本不利影响,保障运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一方面减少望天田、望天土,只要水源能够支撑,有条件通过管道、渠系延伸解决灌溉问题优先解决,无条件地积极寻找水源,通过新建设施加以解决。三是加强水利灌溉输水系统修复和改造。立足于现有水利灌溉输水系统,通过纳入项目建设等途径,修复毁损渠系,对管网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保障输供水系统畅通,确保到达田间地头。四是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灌溉工程能否正常发挥效益,灌溉水能不能到达田间地头,关键在于运行维护管理。渠系毁损,管道不通,归根结底是管理的问题,建议村支两委作为管水用水基层管理方,建章立制,完善职能,明确责任,落实常态化管理,方能保障工程设施正常运行。五是建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运行维护基金。自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特别是山区小农业农田水利工程重建轻管问题就凸显出来,成为数十年的老大难问题,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较低,山区小农业产量不高,农业收入难以维系较大的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成本,灾害毁损、年久失修的运行毁损往往无人管现象严重,因此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基础终归还是资金问题。赤水地区降水分布相对均衡,较多年份依靠望天水即可满足灌溉用水需求,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向用水户计收水费困难或能收取的水费十分有限,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维护资金通过征收灌溉水费来解决,现实性不强,因此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运行维护基金,保障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维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